麗江為第二批被批準的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
當白銀遇見琺瑯彩,會擦出怎樣的火花?提到琺瑯,不少人會想到故宮文物——景泰藍花瓶。而在距故宮千里之外的滇西北的麗江永勝縣,琺瑯工藝也在邊屯文化的土壤上落地生根,琺瑯彩銀技藝傳承至今,折射出獨特的地域色彩。
01琺瑯彩技術? 先到云南后傳入北京
琺瑯是扎根于邊屯文化土壤中的“舶來品”。其英文名叫“enamel”,音譯又稱為佛郎、法藍,最早出現(xiàn)于東羅馬帝國,是一種常用在珠寶和鐘表上的裝飾方法。在南方俗稱“燒青”,在北方俗稱“燒藍”。
永勝琺瑯銀器,又稱“掐絲琺瑯彩”,其實就是景泰藍的一個品種。而景泰藍則是在 13 世紀元朝時期,才從云南傳到北京,盛于明朝景泰年間,又多用藍色琺瑯釉料,因此得名。
1983年10月,唐建安出生于麗江市永勝縣的一個金屬手工藝世家,1998年,他開始學習銀器及琺瑯銀器制作。作為一名非物質文化遺產琺瑯銀器的繼承者,他被稱為21世紀以來的琺瑯銀器史上最杰出的工藝大師之一。
據(jù)唐建安介紹,琺瑯銀器制品突出掐絲,色彩以青藍朱砂為主,配以適量的黃、綠、白、赭石等色,顯得制品精美、雅致、別出一格。其胎體輕薄、裝飾珠寶鑲嵌工藝精巧富麗,構思巧妙。
工藝流程共分為:制坯、掐絲、點藍、燒藍、檢驗、包裝六道程序,其中掐絲、點藍兩道程序最為費工。制品有茶具、餐具、首飾三個類別,如:耳環(huán)、手鐲、發(fā)簪、章盒、酒具、茶具等。紋飾多為中國漢族民間吉祥圖案,如:蝴蝶、牡丹、盤纏、綬帶和喜鵲。
他以琺瑯鎏金銀盒為例,經過錘、焊等工藝流程制成主體,使銀器初步成型,紋飾、冠頂與器形相協(xié)調,成為寓意與實用性完美結合的統(tǒng)一體。工藝花朵銀飾在精巧的銀質底面覆上一層清透的琺瑯彩,看上去顏色溫潤光亮,璀璨奪目,充分再現(xiàn)了花瓣的立體感和真實感。
《新纂云南通志》“工業(yè)考”中記載:“永北廳之琺瑯銀器,自來擅長,清代以前,婦女首飾以金銀珠翠四者制成,翠者翠鳥之羽毛也。北永廳制琺瑯杯碟,華艷奪目,與直省所出無異?!?br />
02歷經曲折? 技藝未曾斷流
元末明初,永勝琺瑯生產只限于小件飾品,如婦女的手鐲、耳環(huán)、戒指、頭釵等,到了清代中期和后期,陸續(xù)發(fā)展到制作墨盒、花瓶、首飾盒、長壽鎖、佛像等。至于制作大件成套餐具則是 1917 年前后,由銀器匠人張文峰研制而成,在此基礎上,他還開辦工廠,招收徒弟,將銀器制作形成規(guī)模,生產銷售,使這項工藝得到迅猛發(fā)展。
在他的帶動下,1921 年至 1946 年的二十五年間,涌現(xiàn)了許多技藝精湛的藝人,他們發(fā)揮高超的技藝,因制作出許多實用、美觀的餐具、裝飾品、酒具而名聲大噪,期間,來永勝訂貨的商人,以大理喜州為最多,比較出名的昆明“長亨”商號也常來訂貨,就連原云南省主席龍云也在民國十九年前后,派人來永勝訂做了多套琺瑯銀器,所用白銀在千兩以上。
琺瑯銀器當時不但在省內、國內暢銷,1936年至1941 年間,還有法國人和英國人來訂購了幾桌西餐用具運往國外。1947年之后,永勝銀器加工制作逐漸走向衰落,直至解放前后基本趨于歇業(yè)。不過,民間的手工藝卻沒有斷流。
“當時爺爺那一輩人要冒著風險制作銀器?!痹颇鲜‖m瑯彩銀“非遺”傳承人唐建安說,老百姓對長命鎖等傳統(tǒng)的吉祥物件的需求始終存在。老人家很謹慎,如果需要做手藝,便下午些將工具放進背簍,趁著天黑上山趕制,蓋上松毛等做“掩護”回來;要是在家里做工序,逢打銀必刮鍋用聲音遮掩,“鍋都刮壞了好幾口”。
03唐建安? ?80 后手藝人的穩(wěn)健傳承
唐建安的琺瑯彩銀技藝是從爺爺那兒學來的,80后的他早在2000 年就評上了市級非遺傳承人,經營著家庭式作坊。唐家店鋪沿襲著永勝老式銀店的布局,前臺的玻璃柜用來展示成品,妻子負責幫忙看店和銷售;柜臺之后就是工作臺,走近觀摩,大小工具一應俱全。這間琺瑯彩銀鋪就坐落在縣城主干道鳳鳴路的客運站不遠處。
唐建安告訴記者,他作坊所在的區(qū)域曾是永勝古城的中心。當時全城東南西北四條街道上,集中了永勝技藝最精湛的銀匠,尤其民國時期達到全盛,官吏臨門,商賈訂貨;錘聲鏗鏘中,琺瑯銀器爭奇斗艷。當?shù)厝税烟平ò策@樣的手藝人家叫做“坐家戶”。
唐家制銀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紀20 年代,老太祖唐吉伍是當?shù)氐拇竺?,師從當年永勝西街靈官廟大名鼎鼎的張文鋒大銀匠。
唐建安告訴記者,爺爺、叔叔、父親都會這項技藝,從小看著并不覺得這個工藝有多稀奇,直到1999年的一次偶然,他才真正被琺瑯彩銀的技藝所征服?!爱敃r爺爺被邀請到昆交會,拿出了絕活,精致細膩的琺瑯彩銀器具讓觀眾嘖嘖稱奇,也激發(fā)了我對這項工藝的追求。”從那時起,唐建安跟隨爺爺從最基礎的畫銀、敲打和紐銀絲開始學起,由于長期耳濡目染,他學習一年之后便出師了。
俗話說“師傅領進門,修行靠個人”,要成為一名出色的匠人,更多的是靠學藝人的悟性和努力。唐建安就經常在實踐中琢磨著前輩們留下的秘訣,思考如何運用好“金(金屬)、木、水、火、土(顏料)”五種元素。
到了今天,唐建安已成為小有名氣的銀匠,從他手里制作出來的琺瑯彩銀也受到了國內外游客的青睞。